English

中国孤儿你在美国还好吗

2000-06-0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998年,国家民政部正式宣布:按照有关法律条款规定,中国已开始向国际敞开收养儿童的大门。

一个个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孤儿,依偎在蓝眼珠高鼻梁的美国爸爸妈妈怀里,离开了他们真正的祖国。从这一刻起,这些小小人儿的命运便开始了转机。

身在异国,这些孩子生活得怎样?

收养他们的,是一些什么样的家庭?

美国人为什么要收养中国孤儿?

1999年底,应美国明尼苏达儿童之家协会的邀请,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后,部分新闻媒体组成的记者团前往美国,走进了近40个收养中国孤儿的美国家庭。

每年,孩子们都要聚会一次,用英语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目的是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

1999年12月26日上午9点整,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希望教堂。一辆辆各种牌号的小轿车鱼贯驶进停车场,车门打开,车内跳出一个个活泼可爱的中国女孩,她们身后跟着的就是各自的美国养父母。明尼苏达儿童之家协会举办的“20世纪中国儿童大聚会”活动就要开始了。

全美各地共有180多个的家庭参加了这次活动。

中国驻芝加哥领事馆领事曾建华在聚会上发言,他代表中国政府,高度赞扬道:“究竟是什么力量能把大家聚在此地?这便是伟大的爱心,人类最宝贵的,就是这种爱!”

会场上挂着中美两国的国旗。首先,主持人要求全体孩子起立,先用英语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然后才是《星条旗的飘扬》。这里的中国孩子几乎都已经不会说中国话了,但他们没有忘记自己来自中国,没有忘记中国国歌那铿锵有力的旋律。这样的活动明尼苏达儿童之家协会每年都要搞一次,目的就是要让这些孩子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

45岁的桥梁建筑师亨瑞,从人群中挤到明尼苏达儿童之家协会负责中国领养事务首席代表潘大健面前,一脸恳切地说:“潘先生,我恳求您,能不能帮我们家再领养一名中国女孩?”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激动得紧紧拥抱着潘大健不肯松手。4年前,在潘大健的帮助下,亨瑞夫妇已从江苏南京收养了一个名叫殷安(后改名朱迪)的女儿,在他们的调养下,长得越来越漂亮可爱,夫妇俩将其视为珍宝。前几天,女儿突然向他们父母提出“我想要个妹妹”。夫妇俩没有丝毫的犹豫,当即就作出决定,再领养一个中国女孩。

自1992年以来的8年中,共计有560余名中国正常孤儿和残疾儿,在潘大健及其同在儿童之家协会任职的妻子蔡丹玲女士的帮助下,进入了一个个美国人的家庭。

他们的三个亲生儿子都长大了,一个来自遥远中国的小小女孩儿,成了他们的珍宝

中国记者最先采访的是明尼阿伯利斯一位中学校长查尔斯的家庭。查尔斯夫妇原本就已生养了3个男孩,但依然收养了一名中国女孩。

前来开门的是他的夫人玛丽和他们的3个儿子,他们站在门口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屋去。屋内燃着壁炉,一派热气腾腾的氛围。查尔斯夫妇的3个儿子都长得十分健壮,大儿子杰瑟夫高高大大,年满16岁,已到了可以开着汽车满街跑的年龄;老二麦德15岁、老三麦克12岁,哥仨都似一副大小伙子的模样。

这时,从屋子的内室忽然跑出一个只有2岁大、小精灵般的中国小姑娘,奶声奶气地冲玛丽夫人叫“Manny(妈妈)”!着实令人疼爱。这就是玛丽收养的中国女孩,名叫孙巧巧(后改名苏珊)。

查尔斯夫妇俩都在同一所中学里工作,查尔斯是校长,玛丽是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夫妇二人收入较为丰厚,住着一幢非常气派的别墅,他们接连生了3个男孩,但是夫妇俩一直就想再生一个女儿,可当生了第三个儿子后,不知是什么原因,突然就莫名其妙地失去了再孕的能力。

一天,爱女心切的玛丽有些忍不住了,便对丈夫说:“结婚前我们就曾议论过要收养一个孩子的。现在,我们为什么不想办法收养一个女儿呢?”查尔斯的眼前不由一亮,几乎跳将起来:“亲爱的,这真是一个好主意!”

从这天起,夫妇二人便开始认真研究起收养孩子的问题来。玛丽凭着平时大量翻阅书籍,知道遥远的中国应该是收养孩子最理想的地方,“我希望能有一中国女孩,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那里肯定有漂亮的小姑娘。”商量定后,两人来到明尼苏达儿童之家协会办理申请手续,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按照中国的现行规定,已经有子女的异国家庭,只能收养有残疾的儿童。”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平静地对工作人员表示,即使孩子有残疾也不要紧,“只要不是呆傻孩子就行。我们自己生养的孩子,也不敢保证就没有残疾。”

1998年6月的一天,玛丽突然接到一个儿童之家打来的电话,说中国方面已经批准了他们收养孩子的申请,并已确定了被收养的对象,那是一个尚不满1周岁、左手稍有些残疾的女孩,假若查尔斯夫妇没意见的话,一个月后他们就可以动身去中国,在确立认养手续后,就可以把孩子带来美国了。

自从见到那个小女孩的照片,玛丽便有些寝食难安,眼前时不时会晃动起那张可爱的小脸。孩子残疾的程度重不重?是先天的还是出生后造成的?有没有办法治?她被这些问题搅得心乱如麻。她请潘大健将孩子左手的照片、X光片用伊妹儿发到美国,还当即去咨询一位当地知名的外科医生。当她得知孩子左手的残疾只是无名指和中指并联在一起,通过手术完全可以矫治,并且这种手术也很普通时,玛丽高兴得再一次流下了眼泪。

1998年11月12日,玛丽独自来到中国苏州。在江苏省民政部门的帮助下,母女俩很快就见了面,正式见面那天,场面十分感人。孩子从出生后,就一直由一位姓孙的阿姨养育,当这位阿姨把只有8个月大的孙巧巧抱来,玛丽伸出急切的双手准备接孩子时,阿姨难过得当场放声大哭。玛丽看出了中国阿姨对这个孩子已有的那份感情,也被深深地感染了,禁不住也哭出声来,她一遍遍地劝慰着孙阿姨:“请您放心吧,我会努力成为她最好的妈妈。”

一个月后,原来的孙巧巧,如今的苏姗终于来到了美国明尼苏达的家。如今,小苏姗已经2岁了。左手的畸形已经动了手术,由于两根手指的骨骼是粘连的,为保全她食指的功能,医生只好去掉了她的中指。前不久,玛丽把她送进一个娱乐性质的芭蕾舞蹈班。在班里,苏姗是学得最快的一个。老师们都很喜欢她,时常有家长问:“这个可爱的小女孩是从哪儿来的?”每次玛丽都会骄傲而自豪地回答:“她来自中国。”

50岁的她没有遇到过一个适合的男人,却终于盼来了一个中国小天使,从此,她的生活充满欢乐

在美国,收养孤儿的家庭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已有子女的家庭;第二类是婚后发现自己没有生育能力的家庭;第三类便是单亲家庭。

谢莉现年50余岁,从未结过婚。蒙卡托市郊有一片面积100余亩的土地,这里原是谢莉家的农场,后来被开辟成专为活动性房屋服务的住宅区,这一产业由谢莉、谢莉的父亲和妹妹三人共同经营。大约有270个家庭把住房用汽车拖到这里,谢莉为这些家庭提供煤气、水、电等,然后再收取他们的物业管理费。记者前去采访她时,她正埋头工作着。办公室装修得像家庭居室,屋内养着一猫一狗,还有一个坐在摇椅中间的亚裔小姑娘。像很多欧洲中年以上的妇女那样,谢莉显得较胖,她快人快语:“别看我人长得胖,但我很健壮。”接着,谢莉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其实,她从小就很胖,她始终没能遇到一位合适的男人。但谢莉又非常喜欢孩子,过去她是把弟弟的孩子接到身边,借此过一过当妈妈的瘾。早在40多岁时,她就想要收养一个孩子了,但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不得不打消这样的念头。直到1997年,谢莉向明尼苏达儿童之家协会递上了申请。

她对儿童之家的工作人员强调,一定要收养中国孤儿。1998年5月,谢莉终于来到了中国,她手里提着一个大大的行李包,里面除了食品,就是儿童的衣服和玩具。在上海的嘉定区民政局,谢莉终于见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女儿。那女孩名叫杭燕,是从浙江义乌被人送来的。女孩虽然已经两周岁了,但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甚至连爬都不会,谢莉见到她时,小女孩正坐在自己那张硬邦邦的木板床上,近乎痴呆地绞着自己的手指。谢莉一看,心疼得流下泪来,中方人员以为她要反悔了,不想谢莉却大声说:“没问题,我很喜欢,非常感谢。”事后谢莉承认,她当时觉得这家孤儿院在对孩子的养育上不够负责,她替这个小生命感到不公平。

一个月后,小杭燕便被谢莉抱进了美国的家,谢莉给她起了一个新名字:露易斯。如今,露易斯已经4岁了,整天尾巴似的跟在妈妈身后,总希望能帮妈妈做点什么,小嘴不停地嘟嚷着:“Canlhelpyou。(需要我帮助你吗)?”听得谢莉泪水涟涟。

今年47岁的哈瑞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证券交易商,拥有一幢十分气派的小楼。妻子凯蒂小他6岁,漂亮而窈窕,是个能干的计算机销售商。婚后15年,夫妇俩一直未能有孩子,起先因为各自的工作都太忙,一年到头为职业不停地奔波,居无定所,一时不敢要孩子。等到哈瑞年过不惑、生活已基本稳定而想要孩子时,却发现自己的生育能力出现了问题,想要孩子几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

经过申请,明尼苏达儿童之家协会通过中国国家民政部国际收养中心,帮他们在浙江杭州地区的富阳市找到了一个刚刚出生才几个月的女婴,原名叫富华玉。决定收养关系后,中国方面便把女婴的照片通过因特网传递到明尼苏达,自从见到女孩的照片的那一刻起,凯蒂的心情就像孕妇一样激动不安,日夜都在盼望着“分娩”的那一刻。凯蒂将女婴的名字改叫翠西,她逢人就把照片递给人家看:“瞧,这是我的小翠西。”

1997年3月,夫妇二人终于将出生7个多月的小翠西从中国接到了美国。从此,哈瑞家的那幢小楼里天天都充满了笑声。他们决定再收养一个孩子,一是小翠西需要一个伴儿,另外,夫妇俩确实是想使那份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充实。

要给女儿翠西找一个妹妹,他们当然还是首先选择在中国,1999年7月份,夫妇二人再次远赴中国,来到江苏丹阳县抱回一个名叫苏晓春的不满一周岁的女孩。他们给女孩取名叫劳拉。

当初作决定前,父母也曾征求过翠西的意见:“爸爸妈妈去帮你抱一个妹妹回来,同你一起快乐地生活,好吗?”翠西听说自己会有一个妹妹了,立即兴高采烈起来。如今,小妹妹真的来了,翠西一下子变得对其他任何事情都没了兴趣,陪小妹妹玩,才是她最愿意做的。

在中国,大多数收养非血亲孩子的家庭,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将来会知道自己的身世。美国的收养家庭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小把真相告诉孩子,哈瑞夫妇就常常告诉这对小姐妹:“你们都来自中国。”美国的父母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皮肤、头发和眼睛的眼色跟其他家庭的孩子不一样时,各种疑问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既然如此,还不如把真相早一点告诉孩子,让孩子对这个问题变得习以为常。这种做法针对的不仅是亚裔孤儿,对欧洲儿童,也同样会这样做。

那些收养中国孤儿的美国家庭,在生活上确实给孤残儿童献出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爱心,但促使他们作出这一决定的,绝非仅仅是献爱心,而是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确实需要这样一个孩子。这些孩子们也像火炬一样,驱逐了这些美国家庭里原有的那份寂寞,使他们的生活迸发出多彩的灿烂之光。

(《看世界》2000年第6期黑子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